阅读历史 |

第63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毕竟起兵勤王,只是为了保护宋朝国祚,而平虏起义,却是百姓们选择为自己谋一条生路。

哪个更有号召力,简直一目了然。

起义的星火瞬间燃遍浙江各地,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向其他地方蔓延。

整个江南地区的文人士绅,多有响应接洽者,往来信笺如云。

于谦每日花很大的功夫,帮先生处理这些传讯,根据来自史书的记忆,判断他们每个人到底可不可信。

一些别有用心之人,被他干脆利落地剔除。

而一些乍看起来比较边缘的小人物,也被他捞了回来,予以重用。

天幕前的观众们:“……”

尼玛,于谦这是直接开了历史挂,要一飞冲天啊!

到这一年深秋,元廷眼看起义闹得越来越大,终于坐不住了,派来了浙东宣慰使、名将史弼征讨。

史弼武艺强悍,膂力过人,最喜欢的是弓马开阖、直来直去的强攻模式,酣畅淋漓,一来就制定下了正面对抗的战术。

平虏军秉承着“敌进我走,敌退我追”的策略,主打的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。

每次史弼一来,就疯狂跑路,等史弼气势衰颓、沮丧退去的时候,又大军杀出来,直接给了他致命一击。

如此三番五次,到了次年,史弼军队直接被玩没了,就连本人也在一次埋伏中,中箭而亡。

此时,元廷的名将大多在西征线上,抽不开身,忽必烈遂下旨,命闭关读书了一年多的张珪挂帅,率其父旧部前往浙东,征战平乱。

张珪的兵法,大半来自他父亲张弘范的言传身教,小半则来自邓剡。

很不幸,这两位于谦都很熟悉。

厮杀即将拉开序幕的前夜,于谦和先生坐在军帐中议事。

“先生”,于谦身披满天柔和的星光,看向文天祥,“我以为,光荐和张弘范思路都颇为灵活,绝不拘泥,张珪也当是如此,敢于行冒险之事。”

“何不故作疑阵,分兵三股,卖一个破绽给他,然后一举诱入彀中?”

文天祥低眉沉思,眼睫上流转着一抹秋霜凛冽的光芒:“好。”

于谦又与他议定了战事的诸多细节,传令下去,让各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。

夜深人静,二人俱都沉默下来。

此刻,夜风吹开帘帐,原野之上,星河之间,千帐灯火都已安歇坠落,唯有一片旌旗明明灭灭。

这是狂风暴雨到来之前,最后一个静谧的良夜。

于谦眺望一阵远方,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日血流成河的厮杀,他出神了许久,目光又慢慢回落到先生身上。

先生正坐在灯前,提笔写一首战地小诗。

星辉在他如雪的指尖轻轻流转,又淌在纸笺上,蔓延成一片琉璃般的水河。

他在写:“青山是我安魂处,清梦时时赋大刀。”

于谦觉得这首诗调子太悲,总让人有一种不详的预感。

但他又不好阻止先生写诗,只好趴在桌上,目光灼灼地盯着先生,一派望眼欲穿,希望先生快点关注到他。

文天祥终于不得不搁下笔:“廷益为何这般看我?”

“因为先生好看……”

于谦顺口一说,立即纠正道,“不是,因为我想要这张纸。”

先生有点无奈,只能将新成的诗作递给他:“廷益这么喜欢收集我的作品,莫非想以后为我编文集?”

于谦眨了眨眼:“好呀。”

可是他转瞬又想到,他会一直仗剑守在先生身边,一直保护对方的,所以,他多半会死在先生之前。

于是他便改口道:“不不,先生定然长命百岁,还是由你自己晚年来编写文集吧。”

次日,文天祥发表了一通战前动员讲话。

于谦随即起身,振臂高呼:“诸位,我们的口号是——”

陈英:“今日东风起,大吉又大利?”

张千载:“平虏平虏,只赢不输?”

谢翱:“我相信我们是无敌的!”

于谦朗声说:“——是「有朋自北方来,虽远必诛」!”

众人:“……”

你别说,细品一下还真妙。

元朝胡虏自认是北人,而他们是南人,被蔑称为第四等人,可不就是「有朋自北方来」?

一时间,平虏军全员反响热烈,并决定将这句简单明了的话作为口号。

于谦十分满意。

然而,此刻的他并不知道,自己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另一个时空,刷新了一名少年的三观。

……

大秦位面。

公子扶苏正在听大儒淳于越畅谈《论语》,这时忽然看见天幕上于谦的话,顿时惊呆了!

简直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《论语》居然还能这么解读?

扶苏带着一丝奇妙的感悟,回头又翻了翻书,立刻就品出了不一样的滋味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